哥伦比亚卡茨对批评的回应,哥伦比亚卡利空难

2025-02-25 7:33:10 泡沫体育 泡沫剧

本文目录:

1、【纪念卡茨】2021年最后一天,又一位传播学界大师离去...我们的考点,是...

年12月31日,著名社会学家、传播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,伊莱休·卡茨去世,享年95岁。伊莱休·卡茨的离别,似乎也代表着一个大时代的落幕。卡茨是早期哥伦比亚学派开辟传播研究的最后一位亲历者。

2、哥伦比亚学派

1、哥伦比亚学派是美国早期研究传播学的重要流派,形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,为传播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与范式基础。学派代表人物包括拉扎斯菲尔德、默顿、卡茨等。哥伦比亚学派创新了传播研究范式,结合涂尔干主义、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理论,以管理研究作为运营方式,创建了新的研究体制。

2、哥伦比亚学派确立了以涂尔干主义、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全新传播研究范式,这一范式不仅影响了传播研究,更渗透到整个社会科学领域。然而,哥伦比亚学派聚焦于效果研究,特别是态度与行为的短期变化,对传播研究的其他内容有所忽视。研究视角较为狭窄,缺乏批判精神与学术活力,成为其评价中不可忽视的一面。

3、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理论:效果律:桑代克认为,哪一种行为会被“记住”,会与刺激建立起联系,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。例如,迷宫是一个刺激,小鸡在迷宫中会作出多种行为反应,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帮助它们逃出迷宫,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。

4、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:桑代克和詹姆士·麦基恩·卡特尔。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、小猫研究的结果,1895年,他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,做小鸡走迷津实验(即走迷宫),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,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。

3、伊莱休卡茨学术活动

在20世纪60、70年代,卡茨受邀在以色列和英国进行电视广播的研究,尤其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介引入与效果。他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从传播效果到传媒使用的理论转换,深入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变迁、媒介事件与文化构成的关系。

《人际影响》的作者伊莱休卡茨在其所作序言中提到,本书内容来自于拉扎斯菲尔德所做伊利诺伊调查的一个后续研究——迪凯特研究。在《人民的选择》一书中,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“意见领袖”、“两级传播”的概念,而迪凯特研究则是接续这一发现探讨人际关系对传播效果的影响。

认知需求—获得信息、知识和理解。情感需求—情绪的、愉悦的和美感体验。个人整合需求—加强信心、稳固身份地位。社会整合需求—加强与家人、朋友等的接触。疏解压力需求—逃避或转移注意力。

发表评论:

标签列表
请先 登录 再评论,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